您好!欢迎访问浙江乡兴农业规划院有限公司网站!今天是
理论成果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成果 > 理论成果

行政村乡村旅游发展评价体系及数学模型构建

时间:2020.08.05 来源/作者:

行政村乡村旅游发展评价体系及数学模型构建

 

 

[摘  要]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动力,对乡村发展、乡村振兴的带动效应已成为各界共识。目前国内对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的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上尚存欠缺,对于村庄是否合适开发乡村旅游,是否能做好乡村旅游,指导意义不足。为了在村级层次对发展乡村旅游起到现实指导作用,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乡村旅游资源,本研究以行政村为单位,对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的影响因素建立了研究框架,通过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调查,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村一级)进行科学分类和定性分析,建立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同时对评价体系各指标的选取和权重计算做了理论上的设想,并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评价的数学模型。

[关键]乡村旅游;影响因素;发展潜力;评价体系;数学模型

 

A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mathematical model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ural tourism has become a consensus of all walks of life. At present,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withi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 China are still lacking, and the guidance significance is insufficient for whether the village is suitable to develop rural tourism and whether it can do rural tourism well. In order to play a practical guid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t the village level, and reasonably develop, utilize and protect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this study establishes a research framework for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based on the administrative villag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combined with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Village First level) carried out scientific classification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has established, at the same time, theoretical assumption on the selection of indicators and weight calculation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were made, and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evaluation was built as well.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influencing factors; development potential; evaluation system; mathematical model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动力,对乡村发展、乡村振兴的带动效应已成为各界共识。

中国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30多年。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中国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开展,乡村旅游高潮迭起,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发展总体规模大,遍及全国;理论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产品种类繁多,新产品个性突出;发展模式丰富多样,不断推陈出新;成效显著,影响深远。然而,与此同时,受多种因素制约,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如理论研究深度不够,不良开发现象突出,经营项目单调,服务质量不高,管理缺失,旅游产业链尚未健全,环境破坏时有发生等等[1]。目前国内对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上尚存在一些不足[2]。许多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不足的村庄盲目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往往效益不高、产业难以为继[3]

为了在村级层次对发展乡村旅游起到现实指导作用,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乡村旅游资源,我们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研究,从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对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影响的角度,通过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调查,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村一级)进行科学分类和定性定量分析,建立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及数学模型,以数据化直观的方式解决一个行政村的乡村旅游到底能不能做,能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整个研究体系旨在以理科的思维方式解决文科的研究内容,解决乡村旅游能不能做,乡村旅游如何做好,如何将研究成果模型化、公式化,系列研究将用逻辑分析(根据现有理论及研究成果)、数学分析(统计学方法)、案例分析(选取100个案例样本村庄)的方式,解决这三个问题,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作为系列研究论文的第一篇,主要通过梳理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并结合前人相关研究,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村一级)进行分类和分析,建立定性的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并对指标的选取和各指标的权重计算以及数学模型的建立做了理论上的设想。

1.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我国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探讨其评价方法与开发原则,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并可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乡村旅游资源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郭娜根据对各旅游村镇特色化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把影响旅游村建设的关键要素分为资质要素、个人和组织要素、资本要素、市场要素、竞合要素等五大类,并提出了旅游村特色化建设影响因素模型[4]。黄震方等构建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旅游资源、生态环境 、旅游开发条件与发展潜力等三个方面,包括33项指标[5]。马勇等认为乡村旅游的核心价值理念包括乡土特色、环境发展、管理水平、成长能力 4 个方面,构建了1个目标,4个系统,14个要素,44个指标的指标体系[6]。于霞认为应从资源要素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3个方面选取指标,并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旅游资源调查分类评价》(GB/T18972-2003) 建立了1个目标、3个项目、14个要素、54个指标的指标体系[7]。程道品等针对生态旅游示范区,构建了3个准则层,11个指标层,56个要素层,并对各要素设立了评价标准[8]

上述学者均提出了自己的代表性观点,对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的评价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也为相关研究的深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目前学者的研究成果仍存在一定的弊端,需进一步完善,例如,某些学者的评价指标选择不够全面,未考虑乡村旅游资源的未来发展条件,一定程度上将影响评价结果的精准性;有些学者构建的评价体系在村级层次欠缺可操作性,对村庄发展乡村旅游指导意义有限。总体来说,现有研究在资源评价方面较多,对村庄发展潜力评价方面具有部分借鉴意义,但存在村庄资源评价不全面,成果缺乏科学计算依据,对村庄发展乡村旅游指导意义不足等问题,目前针对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动态、系统研究的成果尚缺。

1.2建立乡村旅游资源潜力评价体系的意义

本研究建立的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将对村级层次发展乡村旅游起到现实指导作用,将有效促进各地合理开发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在合适的有条件的村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避免在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不足的村庄盲目发展乡村旅游,导致资源浪费的情况。总而言之,它将解决一个乡村旅游能不能做的问题。

本研究建立的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对人力资源、土地及建筑资源、建设及运营、政策等后天因素的选取和分析将有助于各地在合适的有条件的村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时,如何更有效增加后天投入,从而增加乡村旅游产出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在解决了乡村旅游能不能做的问题后,乡村旅游谁来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本研究建立的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乡村旅游相关研究成果,促进乡村旅游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2.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的选取及分类研究

2.1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的选取

本文根据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的内涵及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具体情况,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全面动态性、层次系统性、可选可比性等原则,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选取和分类。

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不仅包括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区位交通、社会经济环境、产业资源等因素,还包括人力资源、土地及建筑资源、建设及运营、政策等因素[9]。本文对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选取和分类时,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旅游资源调查、分类、评价》(GB/T18972-2017)[10]。但由于乡村旅游资源与常规旅游资源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同时本文拟建立的体系也涉及到对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的评价,只采用国标中的旅游资源因素将不足以完全反映出我们对于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的真实评价[11]。因此,我们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国标,完成了乡村旅游资源影响因素的选取。

2.2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分类

本文将乡村旅游影响因素中先天存在的、历史积淀的、不易改变的因素定义为先天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区位交通、社会经济环境、产业资源。将后期可改变、人为影响较大的乡村旅游影响因素定义为后天因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土地及建筑资源、建设及运营及政策因素。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定义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等自然资源以及建筑与设施、历史遗迹、旅游购品、人文活动等历史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增加了区位交通、社会经济环境、产业资源等作为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先天性因素中的其他几个因素[12-15]。区位交通因素主要表现为和中心城市、大型景区是否接近、交通是否便利。依据吴必虎等学者对中国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的研究,中国乡村旅游地在大、中城市周围的分布总体上呈距离衰减趋势(除了在开始的30km内),即与城市的距离越远,乡村旅游地分布越少,84%的旅游地集中在距其一级客源地城市中心100km以内的地区[16]。社会经济环境则主要指所在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是否有利于发展乡村旅游。在实际考察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因为具备先在的独特的产业资源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取得良好成效的行政村的案例。比如因为具备果树种植的产业资源基础发展采摘,具备花卉种植的产业资源基础发展观光,从而进一步带动当地餐饮住宿等乡村旅游产业整体发展。因此我们在做影响乡村旅游发展因素分类时,考虑将产业资源作为先天因素的一级因素(见表2-1)。

在选取乡村旅游后天影响因素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充分探究了人力资源、土地及建筑资源、建设及运营及政策因素对乡村旅游的影响。在常规的村内外人力资源、组织的基础上,我们特别考虑增加了乡村带头人作为农村实际工作中有重要影响力的因素作为人力资源的二级因素;在建设及运营因素中,结合农村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的发展,增加了新型经营主体作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因素(表2-2)。

表2-1 先天性因素分类表

Tab. 2-1 Classification of congenital factors

一级

二级

先天性因素

自然资源

森林覆盖率、地形丰富度、气候舒适度、水面积占比、耕地面积占比、自然景观性

历史文化资源

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文物保护单位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数农耕文化民族构成饮食文化传统节日节庆、特产、历史文化综合影响力

区位交通

交通枢纽、村外主干道状况距高速道口距离距最近大城市距离本市市区距离距本县(区)城区距离距大型景区距离

社会经济环境

城市人口总数、本市人均收入城市群规模私家车占有比例

产业资源

乡村产业丰富度、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度产业特异性、产业品牌产值占比

 

 

表2-2 后天性因素分类表

Tab. 2-2 Classification of acquired factors

 

一级

二级

后天性因素

人力资源

人口

组织

带头人

村外人力资源

土地及建筑

土地及建筑资源

建设及运营

村集体

项目投资建设

新型经营主体

个体建设

旅游基础设施

销售服务

政策因素

政策加分

3.乡村旅游发展潜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体系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结构,对其进行评价涉及的相关要素较多。本文主要通过以上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选取和分类获得的成果,将其划分为准则层、要素层及指标层三层来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以全面动态性、层次系统性、可选可比性的原则来选择指标,并将是否存在重大生态影响及政策限制等因素作为一票否决项。准则层由3个维度构成,要素层含有10个评价指标,对要素层进行进一步分析后选取了76个因子组成指标层,进而客观、现实及全面的评价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体系(见表3-1)。

3-1 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评价体系

Tab. 3-1 Evaluation system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准则层

要素层

指标层

先天性因素

自然资源

森林覆盖率、地形丰富度、气候舒适度、水面积占比、耕地面积占比、自然景观性

历史文化资源

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文物保护单位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数农耕文化民族构成饮食文化传统节日节庆、特产、历史文化综合影响力(历史文化古村)

区位交通

交通枢纽、村外主干道状况距高速道口距离距最近大城市距离本市市区距离距本县(区)城区距离距大型景区距离

社会经济环境

城市人口总数、本市人均收入城市群规模私家车占有比例

产业资源

乡村产业丰富度、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度产业特异性、产业品牌产值占比

后天性因素

人力资源

人口:每平方公里人口数、非本村户籍人口占比劳动力数量占比常住人口老龄化比例常住人口文化程度人口外流比例

组织:公益、营利

带头人:带头人学历、带头人经历带头人工作能力带头人村内威望带头人思维开放性

村外人力资源:政府科研单位外派、创业投资型人员务工型人员

土地及建筑

土地及建设资源:村庄性质空心村改造、其他存量可用建设用地数量土地流转村民房屋空置率

建设及运营

村集体:村集体经济、美丽乡村累计投资美丽乡村累计补贴资金

项目投资建设:投资总金额、投资项目数

新型经营主体:数量、投资规模营收

个体建设:个体工商数量、餐饮住宿

旅游基础设施:道路、标识标牌游客中心厕所停车场

销售服务:营销组织、旅游服务产品销售

政策因素

政策加分:政策支持力度、政策支持级别

一票否决

政策因素

位于一级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以及政府文件中明确禁止开展旅游活动的其它区域

4.乡村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数学模型的提出

为了合理探究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各因子之间的关系,科学建立定量的数学模型,经过综合比较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的优缺点,本文设想的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将通过对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分别进行因子分析,确定各因子权重,建立定量的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以数据化直观的方式解读一个村庄适不适合发展乡村旅游以及乡村旅游能发展到什么程度。

4.1.影响因子赋值、数据处理的方法

上文建立的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评价体系的相关指标多为定性指标,缺乏准确性,因此在对其进行因子分析前,首先需要对相关指标进行量化、赋值。将指标进行等级论域的赋值,并且假定其为连续性变量,避免在进行数据分析时过多考虑数据连续性问题。为了保证统计结果的可信性,在赋值时尽可能地细化等级,增加差异性。例如将自然资源因素中的村庄森林覆盖率指标按10%以下=1、10%-50%=2、50%-90%=3、90%以上=4进行赋值,并以此类推。

4.2.因素类别差异化衡量

根据前期的定性研究,我们发现先天性影响因素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先决性条件,决定了乡村旅游能不能做。而后天性影响因素对乡村旅游能不能做好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我们增加了位于一级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以及政府文件中明确禁止开展旅游活动的其它区域等政策因素作为一票否决项。

4.3.数学评价模型的建立

我们将运用SPSS对目标因子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对乡村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有重要影响的因子。通过分析各因子间的相关性,控制其中一个因子,去实现对其他因子的控制。然后将通过利用公因子各自的方差贡献率除以旋转后累积方差贡献率来计算各个因子的重要性分级。最后,根据计算得到的各因子权重系数,建立以下数学评价模型。


公式中,R值为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评价总分;Ci表示指标层各单项指标的得分;Wi表示指标层各单项指标权重;Bi表示要素层各单项指标权重;ci表示指标层所包含的指标数量;bi表示要素层所包含的指标数量。指标体系建立后,可依据此评价体系制定打分细则,按每项最高分100 分对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进行打分,满分为 100 分。根据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计算出每个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的得分。

4.4 总体评价机制与评价结果

根据我们对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即先天性影响因素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先决性条件,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影响因素共同决定了乡村旅游能不能做好,决定了我们在进行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的总体评价时有必要采用分阶段评价的方式进行。我们将分两阶段对一个行政村的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进行评价:第一阶段先根据先天性因素的评分R1(天赋评分)和一票否决项测算出一个行政村能不能发展乡村旅游;第二阶段在符合第一阶段的评价要求后,根据先天性因素的评分R1(天赋评分)和后天性因素的评分R2(发展评分)加总得到的总体评分,测算一个行政村发展乡村旅游能发展到什么程度。选用相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公平、客观的对不同区域的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进行比较。同时,根据分阶段评价和总体评价的得分情况,这些被评价的行政村可以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策略与发展战略对策(见图4-1)。


图4-1 总体评价机制结构图

Fig.4-1 Structure chart of overall evaluation mechanism

5.结论

本文在对旅游发展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部分借鉴了国标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套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在村级层次对发展乡村旅游起到现实指导作用。但限于篇幅,本文只是做了一个定性的评价与分析,而对指标的选取和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只做了理论上的设想,并没有做出具体的定量分析,这将是我们后续研究的一个方向。但从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来看,用数字模型构建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的评价体系是可行的,乡村旅游是可以用数字化的方式来进行定量研究的。

6.问题和思考

后续研究会遇到的问题主要可能集中在因子分析中样本的选取对信度和效度的影响,以及无效因子的舍弃和因子权重的计算,我们将加强完善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调查对象的选取工作,科学应用因子分析这一统计方法,为用数字模型构建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的评价体系打好基础。

在本研究体系的第二阶段,我们将探索归属于先天性因素的影响因子作为发展乡村旅游先决性条件的重要性意义。通过在浙江省内选取100个乡村旅游发展程度高的行政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先天性因素赋值并进行数字化处理,最后得出乡村旅游的门槛要求,并提出相应合理化政策建议。

在本研究体系的第三阶段,我们将探索人力资源、土地、建设运营及政策等后天因素对于农村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积极影响,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因子赋值并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因素的影响大小,以指导发展乡村旅游的行政村如何有效增加后天投入,提高乡村旅游经济效益产出。

在本研究体系的最后阶段,我们将根据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研究成果,确定各因子权重,建立定量的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并选取乡村旅游发展程度较高的典型行政村进行验证性分析。并提出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评分高的行政村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应排在优先位置,作为重点进行建设的政策建议。

     

[1]彭顺生.中国乡村旅游现状与发展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0(1):94-98.

[2]张健等.我国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 38(10):19-24.

[3]许沁乔.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因素及其评价[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7):221-225.

[4]郭娜.影响旅游村特色化建设的关键因素研究[J].旅游管理研究,2016,6:17-18.

[5]黄震方等.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以江苏海滨为例[J].生态学报.2008,(4):1655-1662.

[6]马勇等.乡村旅游目的地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37-142.

[7]于霞.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6,(5): 51-53.

[8]程道品.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 南 林 学 院 学 报,2004,24(2):28-32

[9]蒋春燕.乡村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研究[J].旅游论坛,2009,2(2):234-237

[10]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

[11]李艳娜等.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与标准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18(4):104-108

[12]张晶等.贵州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5(19):5822-5823

[13]赵希勇等.哈尔滨地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潜力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5):180-187

[14]莫莉秋.海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6):170-177

[15]李会琴.湖北省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6,33(5):26-31

[16]吴必虎等.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04,24(6):757-763